张雷威,男,1955年生,中共党员,系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原工会主席。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榆林市神木、吴堡、米脂等6个县(市、区)19个乡镇56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通过种树固沙、修路建房、兴建人畜饮水工程等,持续改善贫困村生存环境,并积极推广“适度养殖”,培植脱贫致富产业,帮助1.2万多名群众实现了脱贫。央媒报道称他为“无怨无悔的扶贫老黄牛”、“脱贫攻坚的点子王”。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素养
张雷威同志牢记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长期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先后以驻村干部、挂职副县长、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等身份在榆林市6个县区19个乡镇56个村开展扶贫工作,累计2万多人直接受益脱贫。张雷威作为国家电网派出的扶贫干部,身上自带着“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始终保持着一种倔强的韧劲、踏实的干劲,秉持着不负重托、牢记使命、做就做成、做就做好的信念。2000年张雷威第一次在神木县芹菜沟驻村扶贫,村民们的眼神充满了不信任,村干部对他说:“你们能办什么事?只要给我们点钱,你们可以不来驻村。”张雷威没有多说,他把村里废弃的小学校粉刷一遍、换上玻璃、盘好土炕,心里打定主意,村里不脱贫他绝不离开。他给村里买回了枣树苗、杨树苗,组织村民栽树,不巧某次劳动恰遇沙尘暴,但他认为,组织一次村民不容易,干事要说到做到,他带领村民从中午11点直至下午5点多才结束集体劳动,村民们看到他灰头土脸,还一副干劲满满的样子,对他有了初步的信任。后来,村长谢礼兴逢人就讲:“扶贫的老张是个实干家,是毛主席年代的干部,是个干事的人。”村里婆媳矛盾、妯娌不和,甚至进城看病,有什么难事都会来找老张。当年的神木芹菜沟村,村里人习惯喂养骡子,骡子力量大,拉车耕地都行。但是一头好骡子,使用6-7年后就不值钱了。在老张的建议下村里人改喂母牛,耕地拉车慢一点,但每年可生产一个小牛犊,这种传统习惯的改变为村民增加了4-5千元收入。
张雷威常常说:“扶贫首先要设身处地站在贫困户的立场去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2005年在吴堡县寺沟村,有一位50岁的村民突然患上中风半身不遂,全靠老婆伺候。儿子准备娶媳妇,女儿还在上大学,这个村民是个石匠,是一家子的顶梁柱,可病来如山倒,家里的境况骤然艰难。张雷威去看他,他哭着道:“活着拖累家里,我不想活了。”张雷威苦口婆心地开导他,给他鼓劲打气。临走时,张雷威拿出兜里的2000元钱塞给他,并宽慰道:“你要振作起来,我帮扶你们村3年,一定帮你们渡过难关,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后来张雷威奔走联系乡镇和民政部门,通过争取救济金补贴助他渡过了难关。3年后,身体已康复的他开了一个小卖铺,而且有了孙子,女儿也已参加工作,全家人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张雷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的务实作风
张雷威每到一地,都先进行调研,针对当地情况,制定扶贫措施,被老百姓誉为“点子王”。2018年7月,在榆林市总工会和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张雷威牵头成立陕西第一个“金点子”劳模扶贫帮困服务队,免费为农村脱贫攻坚出主意、想办法、解疑释惑。为佳县尚高寨徐家西畔村、清涧县双庙乡下张家山村、米脂县桃镇乡前王坪村做产业指导,制定了“合作社所有,分户代养,利益共享”为原则的养殖专业经济组织合作社、粉条加工合作社等,深受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村民欢迎。
在史家坬村(两村合并后现在的李站村),张雷威把贫困户以劳动能力分类,以家庭为单位,以每户所拥有的农业生产资源为基础,从2014年开展适度养殖,劳动力好的舍饲养羊,劳动力弱的养牛,都能达到年初实施,年底见效,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扶贫目标。对于50-60岁有劳动力的这类人员,采用舍饲养羊适度养殖的方法。先由村民自购20只母羊,经村委会、乡镇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联合检查确认后向贫困户提供5000元的圈舍补助款,圈舍验收合格后,榆林市白绒山羊培育中心给每户提供一只优质白绒种羊,三年种羊一轮换。这种方法不雇工、不买草料,成本投入少,抵御市场冲击能力强,仅仅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地里生产的苜蓿、玉米秸秆,适当补充一些饲料玉米,完全可以脱贫。对于60-70岁有一定劳动力的这类人员,采用贫困村民自购一头秦川母牛,驻村工作队给贫困户购买一头母牛,白天在田边荒地,河畔放牧,晚上牵回牛栏,加点草料,一年养牛可收入10000-13000元左右,劳动强度小,收入也适中,也能达到脱贫的目的。2016年,为了减轻村民养牛养羊劳动力,为村民发放铡草机22台。为了解决冬季饲草筹备,给全村免费发放香谷米良种400斤。每亩山地香谷米可收入1500元-3000元,而水坝地的玉米每亩才收入1000元。2016年史家坬仅靠养殖业收入就达到25万元。这种“一户一策 一人一法”的扶贫方式,很快在陕北农村推广开来。
扎根农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张雷威同志是在国家电网基层单位成长起来的干部,有着强烈的“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意识。张雷威长期坚持在农村一线工作,心中始终装着贫困村民,与贫困村民有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工作经验。2015年6月份正式退休后,他仍然义务扶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初,榆林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对全市第一书记做了新的调整,张雷威因年龄过大,退出了第一书记行列。当李站村的乡亲们知道他不再来扶贫的消息后,联名写挽留信摁红手印,送到米脂县政府。县委县政府经过协调,张雷威不再担任第一书记,但作为一名普通扶贫工作队员,又回到了村上。其实张雷威心里更放不下:“李站村42户贫困户参加的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才刚起步,养牛设施不完善,牛还未进场。我走了容易,这些贫困户怎么办?”就这样,又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摸索,到合作社走上了正轨,运营顺畅,肉牛存栏数从最初的不到80头增加到了将近120头,形成了79头母牛,2头公牛,30多头小牛的良性滚动发展模式,2020年新增小牛50头,为每户贫困户分红3000元。
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高尚情操
作为一个退休老干部,张雷威同志扶贫无欲无求,下乡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开的自家车,住在村委会,吃饭自己做。多年的扶贫经历,张雷威积累了丰富的农产品专业技能、知识和广阔的人脉资源,不止一个私营企业高薪聘请他,但他从不为所动,专心待在村里,为贫困村民出谋划策。多年不在家里,张雷威也失去了诸多家庭的天伦之乐,有时甚至不被爱人和孩子所理解。张雷威认为他亏欠家里人,但他认为:“家里才几口人,农村有多少贫困人口,他们比家人更需要我。我要算清这笔账,舍小家,为大家”。省扶贫办高度重视张雷威的扶贫工作经验,多次在省市工作会议上,请他作扶贫工作经验介绍,在全省扶贫干部培训班和挂职副县长培训班上讲经传道,在全省“第一书纪”培训班授课。张雷威担任榆林市总工会精准扶贫总顾问,榆林市政协各界联谊会农业组副组长,为榆林市脱贫攻坚工作献计献策。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村里的春耕成了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雷威向多个农机公司进行电话咨询,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到榆林各个农机销售处考察后,帮村委会购置一台旋耕机。又奔走在榆林米脂两地,为村民争取5000斤免费土豆种子。还协调合作社免费向村委会提供拖拉机和柴油,为村民进行机械耕地。二十多天为村里深耕土地432.8亩,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耕地效率和质量,保证了春耕工作的顺利进行。当问及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退休,张雷威笑道:“只要身体允许,我会把扶贫事业一直干下去,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份内心真正热衷的有意义的事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