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近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论断、重大方针、重大战略作了主题发言。
会议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之“的”,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以下为与会专家发言摘编: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金贤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更加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确保了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平稳健康发展。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开篇第一章,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经济工作这一首要的、根本的要求。
第一,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定海神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深刻把握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新时代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最根本在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到经济工作之中,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在优化体制机制方面下更大功夫,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抓落实能力。落脚点在于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强多目标统筹、多政策协调、多部门协同,既坚持全国一盘棋,又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切实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发展改革工作之中。做好发展改革工作、更好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加强政治建设,增强政治能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是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四是提升业务本领,强化干部教育培养,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强化实践磨炼,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良:《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创新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循着从经济机制调整到经济体制改革、再到经济制度创新的过程展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重视价值规律,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机制调整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并将机制调整上升到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计划和市场,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我们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将经济体制改革上升为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点论、辩证法。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强调要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结合”,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点论、辩证法上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两点论、辩证法,二是坚持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两点论、辩证法,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价值体现在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主要表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对分配方式的制度性的探索,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新的制度性规定;最终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度重视资本问题,这又是一大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资本特性和资本行为规律,这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理论的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资本的治理结构,指出对所有的资本都应该设置“红绿灯”。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10个突出的特性,即时代性、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自主性、系统性、民族性和全球性。新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顺应下一步发展需求,是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引领,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占有核心的、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将引领我们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推向前进,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创造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一是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飞跃。新发展理念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发展的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新发展理念强调了发展的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新发展理念强调了发展的重点,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标志性工程和举措,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是新发展理念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新发展理念传承我们党的发展理论,更加鲜明地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加鲜明地强调提高社会再生产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新发展理念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经验为各国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新发展理念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寓意,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多地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责任,完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使中国大国形象在世界上得到彰显、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尊重和理解。
四、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论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深入阐述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有力凝聚起国际社会的共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开放领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能动地认识规律并推动开放的进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其创建性和重大突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不可逆转性以及普遍联系性。这一重要思想指导我们应该从大局观、开放观和共赢观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全球化,即认识全球化要有历史观,融入全球化要有开放观,推动全球化要有共赢观。
二是首次从国内与国外、国际贸易与国际规则、产业链调整与科技创新、发展与安全等全方位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即要充分把握全球化发展的五个重要趋势:全球国际经贸新规则变动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趋势、全球外需拉动减弱和我国强大国内市场潜力不断显现趋势、各国以科技创新培育非对称优势趋势、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隐性风险加大趋势。
三是首次将经济全球化与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观点相结合,指导我们应该如何融入和推动经济全球化。重点在于实行“五策”,即实行高水平开放之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行产业链供应链固本强基发展之策,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之策,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行培育强大国内市场之策,释放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实行统筹发展与安全之策,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
五、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刻理论厚度和鲜明创新性。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总结,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研究而形成的。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了讲话,总结了六个方面的理论成果。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总结为“一个主要内容”和“七个坚持”。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十一个方面重大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梳理总结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脉络,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们党对经济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深入,习近平经济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系统研究。比如,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又如,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如何用“三权分置”理论去振兴乡村、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实践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再如,关于资本的理论。我们党关于资本问题的认识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一无二的原创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资本问题的理论研究,这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
六、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围绕什么是新发展格局、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基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既坚持从中国国情和新发展阶段出发,又极具世界眼光和前瞻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战略路径。
当前,学习好阐释好习近平经济思想,使之学理化、大众化、国际化,能够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大众,更好指导实践,是社科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以新发展格局为例,下一步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从理论层面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一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研究。比如,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中关键词很多,包括格局、循环、主体和相互促进等,需要深入研究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提出学理化的逻辑分析框架。又如,新发展格局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主要标志是什么,应有一些核心指标,直观地衡量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水平。再如,对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大着力点,即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对这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何认识其内在逻辑关系及作用机制,都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从实践层面看,要加强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展的跟踪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比如,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新旧格局转换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着力破解扩大内需、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工作中的难题,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学界、高校、政策研究机构要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共同让这一重大理论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七、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品格”。一是经典理论的传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扩大再生产理论和“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理论等。二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并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对经济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日益凸显。三是时代的伟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大方针政策,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大创新,也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历史背景不同、基础理论不同、制度基础不同、实践基础不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处理好五大关系。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应当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二是国内和国外的关系。既要解决国内市场融入全球市场的问题,也要解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畅通对接、优化配置国内外资源的问题。三是短期和长远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紧紧抓住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牛鼻子”,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五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等方面运用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各种潜在风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抓好七大重点任务。一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把政策基点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用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在制度供给方面下功夫。三是加快各领域补短板。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动能培育、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实体经济有效投资等领域补齐发展短板。四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培育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五是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健全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机制,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外商投资和国际人才服务管理。六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要完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七是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未来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八、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演进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
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在建设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历程中,客观上存在若干历史阶段并由此确定了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为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上新起点的新阶段,是党领导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宏愿、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恰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二是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能够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未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做好经济工作,要强化战略思维,增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的能力;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